11月,《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榜單出爐,東莞科創實力大幅飙升——榜單顯示,東莞位居2021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TOP20第20位,排名上升20位,首次挺進全國科創20強。
“十三五”期間,曾經的“世界工廠”,在國家科學中心賦能下,科技創新資源加速雲集,東莞在科技創新領域聲名鵲起。
五年裏,全球第四台、全國首台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建成並向全球用戶開放,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東莞科技創新從“地方隊”躍升爲“國家隊”。首個東莞國家戰略落地。
五年裏,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成爲首批省級實驗室並引進25個創新團隊,研究成果首次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籌建工作穩步推進,東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全要素、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基本形成。
五年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大幅躍升至6381家,是2015年的6.47倍,位居全省第三……
“十四五”期間,東莞將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加快完善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最優創新生態,培育高質量發展創新動力源,從曾經的“世界工廠”,東莞開啓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灣區創新高地。
▲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排名提升20名背後,全鏈條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在外界固有的印象中,東莞這座城,以制造業聞名。11月2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則讓外界對東莞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固有印象開始大爲轉變。
報告顯示,東莞位居2021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TOP20第20位,排名上升20位,首次挺進全國科創20強。排名提升之速讓人驚歎。
排名提升的背後是東莞科技創新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基本形成。東莞科技創新迎來蝶變。
看源頭創新——
2018年8月,位于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正式運行,跑出“中國速度”。通過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強流質子加速器、靶站、中子散射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跨越式進展,設備國産化率超過90%。
截至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了來自全球衆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課題超過500項,覆蓋了新型儲氫材料、锂離子電池、新型超導材料、高強鋼、太陽能電池薄膜等衆多應用領域,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今年7月,中國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譜儀順利通過驗收,這標志著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了國內首台可以開展中子全散射研究的多物理譜儀。
看技術創新——
作爲廣東省首批啓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松山湖科學城“四梁八柱”體系的重要支撐平台。實驗室研究成果先後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及2020年度中國十大重大技術進展。
看成果轉化——
11月24日,第六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廣東·東莞松山湖)舉行,以“揭榜挂帥”的方式,助力搭建科技成果轉化“鐵索橋”。本次大賽企業和挑戰團隊簽訂意向合作協議35項,簽訂意向合作金額達1.235億元。
看企業培育——
目前,在信息技術領域,東莞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PSS制造商中圖半導體、有占據全球十分之一存儲器銷量的記憶存儲、有國內最大覆銅板生産企業生益科技;在智能裝備領域,有上市公司優利德科技和正業科技、有中國第一批激光設備制造商大族粵銘。
“十三五”期間,東莞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3家、省級工程中心439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6家,分別是2015年的2.9倍、3.5倍、1.5倍。R&D占比達3.06%左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當前,東莞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要素科技創新體系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東莞創新能力實現大躍進,創新能級不斷提升。
從“世界工廠”到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實現,東莞科技創新迎來“蝶變”。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國家科學中心賦能,從“地方隊”到“國家隊”
東莞科技創新能級的提升,離不開東莞科技創新從“地方隊”到“國家隊”的跨越式進階。
去年7月27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批複同意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東莞首個國家戰略正式落地,曾經的“世界工廠”邁入科技創新的全新發展階段。
毋庸置疑,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對于東莞是一個新課題,在當前世界全球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之下,更是一個時代命題。
時代出卷,東莞答題。“十三五”期間,東莞科技創新能級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資源加速彙聚。
今年4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啓動活動舉行,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步啓動,18位著名院士專家受聘擔任科學城顧問,8家科技企業牽手中科院系統,推動一批高新技術轉化落地。
院地合作開啓新征程。中科院與東莞于2020年11月正式簽署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合作協議,將全鏈條、全方位對接中科院創新資源,爲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先行啓動區提供支撐,這是中科院首次與地級市簽署共建戰略合作協議,是東莞與國家戰略力量對接合作的新起點。
遠景規劃展現宏大格局。今年10月獲省政府批複的《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領先、開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實現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群體性突破,初步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
在知識産權領域,東莞獲批設立國家知識産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4.22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18件。
東莞提出,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和大科學裝置落地運行,源頭創新體系建設實現突破,有利于我市健全科技創新體系,搶先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技術領域瓶頸,實現“換道超車”。
▲10月22日,2021華爲開發者大會在松山湖舉行
高端科創資源加速彙聚
一個城市的蝶變,離不開科技創新氛圍的打造。近年來,中國散裂中子源、華爲等大科學裝置、龍頭企業的吸引力愈發彰顯,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
龍頭企業引領。今年10月22日,2021華爲開發者大會如期在松山湖舉行。本次大會聚焦鴻蒙系統、智能家居、智慧辦公、HMSCore等熱門話題,與會嘉賓一起見證了鴻蒙生態的飛速發展。
從2019年,鴻蒙橫空出世,到2020年,鴻蒙2.0,再到2021年的“億億連接,萬物智聯”。華爲開發者大會連續三年在東莞舉行,全球矚目。
大科學裝置虹吸效應顯現,頂尖科創資源彙聚。本月底,2021粵港澳院士峰會將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舉行,超50位院士“天團”莅臨。連續4屆,“最強大腦”智助松山湖科學城建設。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2020年9月,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在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正式揭牌。通過舉辦國際注冊技術轉移經理人認證培訓、灣區技術經理人高峰論壇等活動,進一步完善科創人才培養體系。
在松山湖科學城,已有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33家高校聯建研發機構和華爲入駐,300多家高科技企業和近3萬名優秀科研人員在此創新創業。
“若幹年後,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再意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如是說。
近年来,东莞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体系。“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成效初显,吸引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东莞开展科研活动,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35.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6万人,年均增长23.6%。双聘院士16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91个,省市领军人才123名。“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深入推进,技能劳动者占産業工人的比例达22%。
以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爲例,自去年7月社區正式揭牌以來,過去一年多,社區共組織四批68個項目參加項目准入專家評審,引入硬科技企業42家,高端科技服務業8家,新增申報高企28家,已成爲承接廣深港澳、松山湖科學城、中科院及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創新資源的創新綜合體標杆。
東莞未來科技創新的目標是什麽?《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十四五”期間,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啓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加快推進,東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創新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全球高端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創新人才“磁場”效應更加凸顯,全鏈條創新生態全面優化,城市創新精神品格更加彰顯,全要素生産率全面提高,創新能力再上新台階,R&D占GDP比例達到3.2%,每萬人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26.9件,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綱要》提出,东莞将实现産業基础高级化和産業链现代化,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的现代産業体系全面构建,形成多个世界级先进制造産業集群,成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湾区先进制造中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生态全面优化,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專人回答用戶問題隨問隨答
主编对園區的评价
寻找更多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