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産業園區“内外循环”的生态系统
産業園區是区域经济和産業经济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園區发展也从最先的要素集聚型模式向复合型创新模式发展。在当前園區建设中,本文将围绕産業園區目前面临问题、如何搭建産業生态系统“内外循环”两条路径方面进行介绍。
0¹ 園區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
受国家政策引导,许多二三线城市均有意向投入到人工智能+園區的建设中,但需要警醒的是,在“一窝蜂”的热潮中,産業園區的定位、産業内容的选择、主导産業的培育方向是否和所在地区的城市主体産業发展定位、市场社会需求、经济适应度以及人才资源相匹配?既要避免“空心園區”的新一轮产生,造成土地、投资、技术等要素的闲置与浪费,还要克服“小马拉大车”的急功思想。
当前産業園區的建设,除了要冷静思考、前瞻性规划,切莫冲动跟风建新外,更应当利用现有老旧産業園區进行更新改造,释放“二次活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盘活周边的公共事业建设,有效降低新投入成本。同时,産業園區的良性发展更需要注重産業生态系统的搭建,形成“内外循环”两条路径。
0² 園區生态系统:“内循环”搭建
¹.産業支撑搭建:致力打造形成産業综合体
当遇到招商引資、産業布局、企业培育等困难时,部分産業園區往往会改变最初的整体业态设计方向,引入与産業链不相关的企业,而短期的利益却往往会损害长期的效益。
案例:²0¹7年就有报道称,曾被授予“山东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的西街工坊创意文化産業园原本以研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特色,但随着对聚集效应的逐渐淡化,甚至引进商贸企业入驻,使得園區的産業结构趋于杂乱,于是原有的知名企业逐步撤出,经营生态链破坏,最终園區门可罗雀。相反,同样在济南市的JN¹50创意设计文化工场,正是坚持産業集聚导向,而颇为红火。事实上,国内很多省市的産業園區形成“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并不少见。
².企業結構搭建:建設“大小企業”均衡的生態系統
企业结构上,既不能都是大企业,也不能都是小企业。这样既能保持经营业态的稳定,也能起到内部孵化加速的作用。这就需要園區在空间的设计上有预先规划。受“双创”政策的引导和“共享办公”的新思潮影响,很多産業園區在建设初期采用工位式的办公楼宇设计,这对于初创企业是适用的,但是産業園區却忽视了一点——企业会“长大”,当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甚至成为独角兽企业时,“共享办公”的方式显然不满足于企业的需求,由于硬件条件的缺失,导致培育出的优质企业外流,既不利于産業園區发展的稳定性,也对还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发展不利。
0³ 園區生态系统:“外循环”搭建
受国家政策导向,近年各地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等领域关注度持续升温,均旨在打造高质量産業園區,对于本土新兴企业较少的地区而言,促使产生了新一轮的“挖企业大战”。
一方面,各地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手段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入驻当地産業園區。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通过不断让利的政策以留住本地園區内的企业。“挖企业大战”加剧了政策优惠力度的比拼“内耗”,逐渐偏离了市场导向,不仅折损了实际的经济收益,更是让企业依赖于政策扶持,缺乏自身革新动力。
事实上,在国家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下,産業園區的运营一定要摒弃区域化、封闭化、孤立化的模式,既要有“迎进”企业入驻的实力,更要有“送出”企业往更适合地区发展的胸怀与高度。産業園區将自身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中,将産業发展层级性地传递辐射到周边城市及園區,才能不断助推相关産業的升级革新,融入到一个更大更广的産業集群中。而産業園區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在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
【總結】
産業園區快速发展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産業转型升级,原有的部分传统産業園區发展模式在面对市场需求、化解过剩产能、新型産業链布局等方面遇到发展瓶颈。
産業園區更要立足于自身産業与产能发展,将園區的业态与市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释放“二次活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園區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産業生态系统的搭建,要着力搭建“内外循环”两条路径,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中,做到“内修于心、外修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