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論一:外資加速撤離中國。
一些西方輿論稱,中國防疫政策正在損害中國作爲全球制造業中心的競爭力和對西方投資的吸引力,外國投資者正加速撤離中國,尋找“替代選項”。
真相:正是得益于“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中國才能成爲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進一步鞏固作爲世界經濟“穩定器”“動力源”的地位。2021年中國引資規模創下曆史新高,較上年增長14.9%。今年前4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折合美元同比增長26.1%,新增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大項目185個,相當于平均每天有1.5個外資大項目落地。
中國美國商會近期報告顯示,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仍有超六成受訪企業計劃今年加大在華投資,超八成在華美企不考慮移出中國。近來,多家知名跨國公司圍繞低碳業務加大在華投資和布局。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即便在當下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包括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等在內的多家國際投行仍然選擇在上海推進業務擴張計劃,用實際行動爲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業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表示,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连年增长,已证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不是看它们(外资企业)说了什么,而是看它们做了什么,特别是看它们把钱投到哪里。”
當前,中國政府正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在更多領域、更大範圍、更深層次賦予外商國民待遇,不斷縮短負面清單,釋放更多開放紅利,進一步強化外資服務保障,改善營商環境,協調解決外資企業複工複産,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立志于長期在華投資興業的外國投資者,有望通過深耕中國市場,獲得高增長收益。
——謬論二:中國經濟減速失控。
部分西方金融機構近期下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唱衰中國經濟前景。有西方輿論宣稱,中國經濟面臨“巨大風險”,“處境危急”。
真相: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反複、俄烏沖突升級、全球通脹加劇、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令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面臨普遍下行壓力,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的基本特點沒有改變。
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4.8%,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1%。放眼全球,中國經濟增速位居主要經濟體前列,物價漲幅處在較低水平。事實證明,疫情反複和短期波動,不會擊垮中國經濟,只會淬煉中國治理和中國韌性,激發中國創新和中國活力。
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産業链供应链韧性较强……这些优势因素将继续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赤字率低、債務總體可控,政策工具多,當前宏觀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增量政策工具正在抓緊謀劃,穩增長政策有望進一步顯效發力。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認爲,相對于短期利益,中國經濟治理更注重長期結構性增長,這一點在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深刻體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巨大、前景樂觀。
——謬論三:中國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
一些西方輿論宣稱,中國防疫措施加劇全球供應鏈危機,令本就因疫情和俄烏沖突承壓的全球供應鏈面臨更大挑戰。
真相: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让中国经济在高效防疫措施基础上,释放出举世瞩目的巨大韧性和活力。中国在全球産業链中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进一步凸显,有力缓解了全球供应链危机。
得益于一系列穩鏈保供“組合拳”,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2.58萬億元,同比增長7.9%。中國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保持增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依然緊密。
当前全球供应链危机成因复杂。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为全球産業链带来重重障碍。早在疫情暴发前,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就使国际经贸合作受阻。美国动辄使用关税“大棒”挑起经贸摩擦,严重干扰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流。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认为,数十年来让跨国企业受益的全球供应链正面临严重威胁,关税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暴發後,高度依賴國際分工的全球供應鏈面臨嚴峻挑戰,生産、加工和運輸等關鍵環節均受影響。隨著世界經濟逐步複蘇,消費需求集中釋放,但複工乏力的企業産能和物流運輸卻無法與之匹配,加之各經濟體複蘇進程分化、供需錯配等因素,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不斷升級。
今年以來,俄烏沖突疊加西方對俄制裁令全球供應鏈越發脆弱。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能源、工業原材料和農産品的重要産地和國際運輸通道,沖突和相關制裁導致全球供應鏈面臨新挑戰。
可见,美国等西方国家才是全球供应链危机的主要策源地和集中爆发地,而中国凭借雄厚的産業基础和政策持续发力,外贸保持较高增长,为全球“稳链”做出了巨大贡献。
實踐證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中國“動態清零”不僅爲中國發展創造了一個更健康、安全、穩定的環境,同時也造福世界,爲世界經濟帶來了更大確定性。
——謬論四:中國制造“債務陷阱”。
一些西方媒體近期借斯裏蘭卡債務危機,炒作中國制造“債務陷阱”的謊言,稱斯政府從中國大量借債爲國內基礎設施項目融資,而這些項目很多都收益甚微,由此導致斯裏蘭卡陷入債務危機。
真相:分析人士指出,斯裏蘭卡債務危機的成因在于,近年來公共財政遭到削弱,同時貿易商品和服務生産不足,造成國家逐漸“入不敷出”。此外,疫情沖擊該國獲利豐厚的旅遊業,加上僑彙縮減,進一步壓縮其國際收入。
斯裏蘭卡債務危機是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債務問題的縮影,這類問題大多成因複雜且主要與西方有關。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不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低收入國家債務與國民總收入(原稱國民生産總值)之比從2019年的37%上升至2020年的4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周玉渊告诉新华社记者,201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中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私人金融部门的贷款快速增长,增速和规模远超来自多边金融机构和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根据世行的国际债务统计估算,2020年拉美成为全球负债率最高的地区,华尔街金融机构和美欧商業银行是其主要债主。在非洲,来自私人金融部门的外债比重快速上升,已成为该地区最大外债来源。
締結債務關系本身是正常的經濟行爲,只有附加苛刻政治條件或帶有惡意目的的債務才存在“陷阱”,而這恰是西方慣用的手段。
西方輿論反複炒作所謂中國制造“債務陷阱”的話題,本質上是抹黑、阻撓南南合作,幹擾破壞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基于平等、互惠原則的融資合作。
專人回答用戶問題隨問隨答
主编对園區的评价
寻找更多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