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格局逐步優化
記者梳理銀行年報發現,截至2021年年末,6家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郵理財淨利潤合計96.64億元,淨利潤分別是8.92億元、17.21億元、26.09億元、20.62億元、11.55億元、12.25億元。相較于2020年經營狀況,6家理財子公司盈利穩健、增長勢頭明顯。
理財産品規模成爲理財公司競爭的關鍵指標。6家理財子公司管理資産總規模接近10萬億元,其理財管理規模較2020年大幅增長。具體來看,工銀理財理財産品余額20218.0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517.31億元;農銀理財理財産品余額18232.11億元,與上年相比有較大增幅;中銀理財受托管理規模突破1.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3.17%;建信理財理財産品規模21883.30億元,與上年相比有較大增幅;交銀理財理財産品余額12246.6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9.43%;中郵理財所管理的新産品規模由年初的2561.09億元上升至6553.06億元。
從銀行理財市場格局看,2021年年末,銀行理財子産品存續規模突破萬億元的有9家,包括4家股份制行、5家國有大行,國有大行繼續居重要地位。其中,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存續規模分別超過2萬億元,入圍行業前三。《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顯示,分機構類型來看,截至2021年年底,大型銀行存續産品1224只,存續規模1.82萬億元,同比下降69.49%;理財公司存續産品10483只,存續規模17.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7.72%,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59.28%,從存續規模來看,理財公司爲重要機構類型,理財市場已呈現出以理財公司爲主、銀行機構爲輔的格局。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理財公司已經成爲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其産品規模之所以增長迅速,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落實了監管要求。理財子公司的設立既使得業務專業化、規範化,更好地隔離表內外風險,也極大提高了産品競爭力,銀行正逐漸將自身的理財産品遷移到理財子公司,淘汰不符合規定的老産品,加速理財業務轉型升級,不斷擴大業務規模。
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25家商業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其中25家已获批开业。按控股股东类型区分,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发起开业的理财子公司数量分别为6家、8家、7家、1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开业的3家合资理财公司均由外资机构控股,这意味着我国理财市场不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
總的來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多數銀行對大財富管理業務的積極性較高。鄭忱陽表示,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等多種因素推動下,銀行傳統的規模擴張路徑難以爲繼,輕資産、輕資本運營是發力方向,理財業務是銀行的重點發展對象。理財子公司快速入場,依托母行的渠道、客群、技術、品牌優勢壯大發展力量,不斷強化在理財市場上的主體地位,爲銀行理財做大資産規模拓寬渠道。
持續提升監管效能
近日,银保监会针对部分理财子公司及其母行理财业务开出4张罚单,合计处罚金额近1500万元。专家表示,这是继2019年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以来,监管部门首次对理财子公司和商業银行理财托管业务开出罚单,该行政处罚也意味着后续理财监管制度将越发从严。
據悉,其中2家被罰理財子公司也是行業頭部機構,分別是中銀理財、光大理財。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銀保監會對中銀理財、光大理財進行處罰,這表明在理財公司和理財業務制度規則體系形成之後,監管部門將著力推動理財子公司規範有序經營,確保相關制度辦法落到實處,促進理財業務和理財市場健康發展。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搭牢监管制度框架,接连落地相关配套办法。从2018年多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起,拉开了资管行业改革大幕,紧接着《商業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落地,再到近期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系列监管规范明确了理财业务的总体原则、分类管理、产品托管等方面具体要求,提升了各类资管行业监管一致性。
北京大学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玉珍表示,理财公司行业整体处于“新生期”,都是过去几年刚刚成立的新型资管机构,其组织架构、业务特征与传统商業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差异较大。目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监管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理财公司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内控标准,促进理财公司业务规范发展;另一方面,也能防范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就理财公司内部运营而言,理财公司各业务管理部门应建立清晰而独立的职责分工组织架构。这种独立且相互监督的架构,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业务风险,有助于降低道德风险与利益冲突。
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迎來了後《資管新規》時代,發展空間和潛力仍然十分巨大。董希淼表示,下一階段,監管部門應加強和改進理財業務監管,理財公司應提升專業化特色化發展能力。中小銀行應加快發展理財産品代銷業務,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理財市場高效靈活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此外,“理財公司要將風險管理貫穿業務運行全流程,健全風險防控的長效機制。通過專業化的資産投資管理,對低流動性資産、流動性受限資産和高流動性資産采取不同的投資管理安排,確保資産流動性與運作方式、投資者贖回需求等相匹配。”鄭忱陽表示。
加快淨值化轉型
隨著理財公司保本理財産品的持續壓降和新産品的不斷發行,産品淨值化轉型進程顯著加快。4月份,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數據顯示,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新發産品7717只,募資規模25.14萬億元;新增投資者558萬個,累計爲投資者創造收益2058億元。截至3月底,理財産品存續規模28.37萬億元,淨值化比例達94.15%,較去年同期提高21.1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資管新規》過渡期已經結束,但是銀行理財尚未實現100%淨值化轉型,尤其是理財産品估值定價、産品結構調整、投研體系建設是資管行業需要面對的較大難點。比如,從投研體系建設來看,多數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管理、産品研發、營銷服務能力相對欠缺,投研思維容易受到信貸利差、授信審批等模式的影響,過于追求收益的穩健和保障,權益類資産投研能力相對較弱,制約了淨值化轉型進程和市場化競爭水平。
目前來看,尚未完成淨值化轉型的銀行要積極把握轉型方向,加快轉型進度。鄭忱陽表示,已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要充分發揮其專業化優勢,深入調研客戶的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爲客戶匹配多元化的資産配置方案,豐富産品體系,形成自營和代銷互補的服務模式;有能力但沒有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要抓住轉型機遇,進行市場調研和投入産出分析,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和條件提前籌備設立子公司,加速進場進而爲轉型爭取時間;無法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要盡快消化存量産品,轉向代銷市場,甚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退出理財市場,培育優勢業務。已完成淨值化轉型的銀行離全面淨值化還有一段距離,要緊跟監管腳步,在淨值化估值、産品結構調整、客戶接受度和滿意度等方面下功夫。
今年以来,部分商業银行和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少数产品甚至出现了“破净”现象,引发投资者担忧。董希淼表示,所谓的“破净”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亏损。目前理财产品期限相对比较长,“破净”理财产品仍在封闭期之内。在产品尚未到期前,净值变化只有参考意义,不表示实际亏损。随着市场好转,部分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后实现正收益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稳健的风格未改,仍然是公众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
在銀行理財淨值化時代,如何做好平衡理財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對銀行理財的市場化程度、人員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益標准研究員霍怡靜表示,銀行理財機構應積極調整管理模式,提升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尤其是專業投研人才的培養和配置。同時,可進一步加大“固收+”類産品的布局,在相對穩健的優勢下,分享權益市場紅利,在擴大投資品類的同時爲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伴隨銀行理財市場快速發展和大批投資者進入,投資者能否打破對理財産品原有的“剛性兌付”預期,是銀行理財投資面臨的一大挑戰。董希淼認爲,總體而言,銀行理財市場部分投資者理財投資經驗相對不足。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應采取多方面措施,對投資者進行持續的教育和保護。同時,投資者自身也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金融素養,提升風險防範的意識和能力。
專人回答用戶問題隨問隨答
主编对園區的评价
寻找更多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