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把種糧大戶組織起來,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我們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令人欣喜的是,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今年夏糧豐收在望,將爲全年糧食産量繼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奠定堅實基礎。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向好,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持续高位增产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我国粮食损耗浪费严重。有调查显示,受收获时间选择不精准、农机精细化水平低、倉儲条件不达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在收获、保管、运输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漏损状况。因此,要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标,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産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産量的14%。正因此,減少糧食損耗意義重大。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産僅“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減損1個百分點,就可挽回25億斤糧食,相當于新增300萬畝面積的産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減損就是增産,降耗就是增收。節糧減損,相當于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一塊“無形良田”,應成爲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著力點。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从生产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粮食産業链条很长。节粮减损,需要瞄准全链条综合施策、做好配套衔接,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与此同时,还应强化科技“硬支撑”。加强综合利用,比如,除了把水稻加工成大米,还可从米糠提炼稻米油,将稻壳用于发电;推广低温储粮、粮堆保冷等技术,既能防治害虫,还能有效减少粮食在储藏中的损失;优化升级农机装备水平,对农机加强检修保养、技术调试;举办技术培训,让农机手掌握机收减损技术操作要点和正确的机具调整方法……科技赋能,服务到位,就能不断探索创新、开拓空间,为节粮减损和粮食産業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任何时候,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理念不能改变,行动不能放松。2021年,我国粮食机收损失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当于挽回了100亿斤粮食。面向未来,还应因地制宜、深挖潜力,持续推动粮食全産業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更多实效。多措并举、不弃微末、久久为功,让节约成为另一种方式的“增产”,我们必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
專人回答用戶問題隨問隨答
主编对園區的评价
寻找更多廠房